大約2年前,我去阿里巴巴調研,一位管理者告訴我說,現在阿里、百度、騰訊各做各的,電商、搜索、社交和游戲,基本上誰也無法侵入對方領域。這種均 衡狀態(tài)當時讓阿里滿意,他們認定電商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到2013年,在阿里高層看來中國互聯網是三分天下格局已定,阿里獨霸電商,互聯網金融和菜鳥物流 也已經布局妥當。內部有人告訴我說,阿里許多年輕人憧憬著上市后變成千萬或億萬富翁,有些人想“睡五年覺”,馬云也高調“退休”.
但阿里可能連個打盹的功夫都不會有。一位阿里的高層告訴我說,BAT(百度,阿里,騰訊的簡稱)格局演變成比較混亂狀態(tài),原來阿里對未來3到5年都 看得比較清晰,現在又不清晰了。微信引發(fā)了格局之變,互聯網正迅速向移動互聯遷移,微信已經從移動互聯網時間和流量的入口變成“黑洞”,過去的半年內終于 演變成向電商、支付等阿里核心利益挑戰(zhàn)的態(tài)勢。
而且游戲的規(guī)則在改變。如果說互聯網還是在爭奪流量和入口,那么移動互聯網是在爭奪場景。半年前,你能想象阿里與騰訊會為出租車服務而鏖戰(zhàn)嗎?誰又能想象過年人們都在用微信發(fā)紅包--支付寶一直說要消滅現金,但微信在最需要現金的場景下日搶先消滅了現金。
微信的挑戰(zhàn)是顛覆性的。馬化騰說了,只有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阿里打造的雙十一場景,登峰造極;但微信可能在建立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一種分散即時的、流淌不息的消費場景,去消溶雙十一集中等待的、畢其功于一役的場景。
場景與平臺、入口、流量這些概念不同。手機的隨身,以及正在崛起的可穿戴設備,使得人們的聯網行為正趨向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人們可能發(fā)生的行 為,就可能與移動互聯有關系,反之,人們的行為也越來越“移動互聯化”.移動互聯網日益與人類更基本的行為結合在一起,越來越成為個人舉手投足的一部分。 互聯網服務與產品的意義,越來越取決于當下的價值,如果錯過此時此地,即錯失價值。所以,互聯網的爭奪,正在進入有意義的場景爭奪的時代。
一些“互聯網分析師”稱阿里與騰訊之間正在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實在是用一種工業(yè)化時代的思維在解讀這場競爭。這場競爭表面上是對“地盤與人口”的爭 奪,但密集的并購之后,是對有價值的場景的爭奪,或者說是有意義的場景的創(chuàng)造力之爭。移動互聯時代的場景之爭,決定了巨頭之間的競爭是線上線下結合的 O2O(online to offline)之爭。如何評價最近風起云涌般的互聯網并購?一個標準,整合與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用戶場景。
阿里與騰訊是兩個極端,正如馬云與馬化騰是兩個奇葩。一個是把所有的流量都網羅進來發(fā)生交易,一個是把所有的流量都變現出去。一個是依靠強大的營銷 力量制造巨大的場景,如雙十一,以及即將到來的三八節(jié)(據說馬云要請全國人民吃飯和看電影),一個是依靠病毒式的產品力量滲透并改變人們的日常行為。
場景的價值,隨著手機的速度越來越快,終端設備功能與智能越來越強大 ,從隨身變得貼身,場景的價值會越來越大。場景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和空間上的,也會是虛擬與現實的結合,以及越來越深入到用戶的情緒的和心理上--不是有已經開發(fā)出能觀察到用戶接受信息時表情的應用了嗎?
微信的力量,在于其顛覆、攫取、創(chuàng)造場景一時無限可能性。搶占入口最終要開拓對用戶有意義的更強大的場景。阿里的核心業(yè)務就是交易,以 及圍繞交易產生的服務、物流,從表面上來看應對微信的挑戰(zhàn)需要搶占多少平臺、入口、流量,但實質上考驗的是控制和創(chuàng)造場景的能力。移動互聯時代,面向C端 的需求將全部被場景化,而C端的需求將顛覆和重構B端。只有在場景上能與微信對抗,阿里才能實現其C2B的目標。
阿里對于騰訊做電商的弱點一直了然于心:“他們一直是跟隨戰(zhàn)略,電商做了七年,市場占有率一直是4-5%左右。感謝騰訊,讓我們睡不著覺。”的確, 經營傳統(tǒng)意義上的C2C以及B2C電商,騰訊永遠是一個追隨者。但微信改變了用戶的行為,產生了創(chuàng)造用戶場景的能力,新的玩法可以有。騰訊入股大眾點評可 謂天作之合,而傳說中騰訊入股京東,最大的雙贏肯定是騰訊放棄易迅,專注于攜手京東共入移動場景時代。
騰訊要的是網絡生活,阿里要的已經不能僅僅是網絡交易,因為交易會被溶化在生活中。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