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大車企都公布了他們在2024年的銷量,豐田以1082萬輛繼續(xù)稱霸全球汽車市場,但是本田和日產則被中國一家汽車企業(yè)擊敗了,導致如此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市場實在太大,中國車企只要在國內市場吃飽,就有希望趕超日本汽車企業(yè)。
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新貴比亞迪的銷量繼續(xù)大幅增長至427萬輛,而本田、日產的銷量分別為380.7萬輛、334.9萬輛,遺憾地被中國汽車企業(yè)比亞迪擊敗了。
本田和日產被中國汽車企業(yè)擊敗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大跌所致,中國市場為他們貢獻的銷量比例很高,他們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跌最終拖累了他們的全球銷量。
對比之下,豐田2024年全球銷量下滑幅度只有1個多百分點,則是因為中國市場為豐田貢獻的銷量比例較低--大約17%左右,在中國以外市場的增長彌補了豐田在中國下滑的銷量,穩(wěn)住了陣腳。
日系三強之中,日產如今最為危險,2024年的數據顯示日產在中國市場極為依賴超低價車型軒逸,日產在中國的銷量為69.7萬輛,而軒逸的銷量高達34.3萬輛,軒逸貢獻的銷量比例接近半數,軒逸的售價如今已低至7萬元以下,過于依賴低端車型,讓日產的品牌聲譽日益下滑。
日系三強在中國市場遭受挫折,但是他們都不敢輕言放棄中國市場,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太大了,2024年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超過3000萬輛,而全球市場的汽車銷量大約9000萬輛,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占全球汽車銷量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
正是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太大,豐田在中國市場受挫卻選擇加碼中國市場,豐田積極尋求在上海建廠生產雷克薩斯這個高端品牌,而在以往豐田一直拒絕在中國生產雷克薩斯,可以看出豐田如今是真的低頭了。
當然豐田尋求在中國生產雷克薩斯,還有借助中國低成本生產的優(yōu)勢,此前特斯拉在2018年才在美國解決所謂的產能地獄,隨后2019年特斯拉上海工廠建成,特斯拉盛贊中國工廠的低成本,估計中國生產的特斯拉汽車比美國本土降低了六成的成本,因此特斯拉在中國生產并銷售的汽車價格大幅降價,并且特斯拉還將上海工廠作為全球工廠,上海工廠生產的特斯拉汽車出口至除北美之外的市場。
比亞迪也證明了中國市場的龐大為它提供了成長的沃土,2024年比亞迪的汽車出口量大約為43.3萬輛,意味著它的銷量中在國內市場的銷量就高達383.7萬輛,即使比亞迪在國內市場的銷量達到如此高度,占國內汽車市場的份額也不過一成多點,它在國內市場仍然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尤為讓日本汽車企業(yè)擔憂的是中國汽車依托國內龐大市場成長起來后,開始走向國際市場,2023年中國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2024年的汽車出口量進一步增加至580萬輛多,給日本汽車造成巨大的威脅。
如此情況下,也就不奇怪為何日本汽車在中國市場遭受挫折,但是他們卻反而加碼中國市場了,他們希望給中國汽車造成后院起火的效果,以降低他們在全球市場遭受中國汽車的壓力,甚至更希望利用中國汽車產業(yè)鏈反擊中國汽車,豐田推出的一款車型就是如此,除了車殼,汽車配件、智駕、智能座艙都由中國企業(yè)提供,凸顯出它的務實。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