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消息 F5G Advanced(簡稱F5G-A)作為固定網絡技術標準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對固網產業(yè)具有深遠意義。產業(yè)組織、運營商、設備商,行業(yè)企業(yè)正在共同探索F5G Advanced的發(fā)展方向。
近日,在ETSI(歐洲電信標準化協(xié)會)和CCSA(中國通信標準化協(xié)會)聯(lián)合會議期間,C114邀請到ETSI ISG F5G副主席Marcus Brunner博士,圍繞F5G Advanced 的多元驅動、關鍵技術的成熟度與全球進展,以及AI與F5G-A的深度融合等話題展開交流。
以下為采訪要點整理
C114:關于F5G- A的業(yè)務場景,當前階段有哪些主要驅動力或重點方向?
Marcus Brunner:謝謝您的提問,也非常感謝這次會議的組織者。我們很高興能來到中國,參加這次非常成功的會議。
首先,我想請問大家:你們對下一代固網技術的期望是什么?作為運營商、家庭用戶、企業(yè)用戶,你們的期望是什么?你們想通過它實現(xiàn)什么?
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有不同的需求:企業(yè)有自己的需求,垂直行業(yè)有不同的要求,而電信運營商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很難明確指出某一個具體的業(yè)務或應用是重點方向。
在F5G-A中,我們廣泛研究各種應用和業(yè)務場景,包括全息影像、虛擬現(xiàn)實、企業(yè)上云,以及包含大量攝像頭的高端工業(yè)應用等。這些不同類型的應用需求各異,我們正在努力將它們融合到F5G-A的架構與網絡中。
C114:F5G-A涉及哪些關鍵技術?這些技術目前的成熟度如何?全球范圍內的商用部署情況怎樣?哪些地區(qū)相對領先?
Marcus Brunner:從技術角度來說,可以從網絡末端開始講起,關鍵技術包括Wi-Fi 7、FTTR(光纖到房間)、50G PON和fgOTN(fine grain OTN,細顆粒光傳送網),我們有基于全光纖和全光波長的網絡,端到端入云400G/800G等。這些都是基礎技術。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很多其他周邊技術。例如:人工智能在網絡運營中至關重要,同時我們需要低時延技術來滿足某些應用的特殊需求。所有這些技術都可以融合到F5G-A網絡中。
從技術成熟度來看,這些技術已經發(fā)展得基本成熟,但部署規(guī)模目前還比較小。不過,隨著時間推移,規(guī)模將逐步擴大。我提到的這些技術已經標準化,可以隨時投入應用。當然,每個從事網絡部署的人都知道,大規(guī)模部署會遇到一些挑戰(zhàn)。
盡管如此,第一批公司已經開始商用這些技術,我們對新技術也進行了大量的概念驗證。在商業(yè)部署方面,一些運營商甚至開始將F5G Advanced或F5G-A作為營銷術語,基于這些新技術為客戶提供服務。
從全球范圍來看,從F5G升級到F5G-A是一個普遍趨勢,中國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領先,中國的公司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定義和標準化這些技術方面發(fā)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C114:當前最熱門的技術無疑是人工智能,AI正在逐步賦能到各行各業(yè),應用場景也變得越來越智能化。您認為這對固網技術的演進有何影響?F5G-A又為AI的發(fā)展做了哪些準備?
Marcus Brunner:F5G-A技術實際上是各種人工智能應用的基礎設施。如果無法連接到人工智能,一切都無從談起;如果人工智能的使用體驗得不到保障,也很難實現(xiàn)其價值。
F5G-A提供了可靠的網絡基礎,確保AI應用可以無縫連接。同時,我們也利用AI來改善網絡性能,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更高質量的服務。通過AI優(yōu)化網絡運行,可以確保網絡的穩(wěn)定性和高效性,這對用戶和服務提供商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 工信部:凝聚各方力量,加速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yè)化
- 中國電信柯瑞文:全面擁抱人工智能,推動企業(yè)戰(zhàn)略向“云改數轉智惠”升級
- 左手技術,右手產業(yè):中移九天“一門兩牌”不是“搞抽象”
- 研發(fā)運營一體化!中移九天正式揭牌,目標打造一流AI科技公司
- AI教父辛頓:要么訓練AI永遠不傷害人類,要么 “消滅” AI
- 比移動電話用戶多10億!我國移動物聯(lián)網終端用戶達28.31億
- 我國千兆寬帶用戶達到2.26億,占總數的1/3
- 上半年上海AI產業(yè)產值同比增長12.3% 成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 愛立信在Telstra商用5G-A站點部署自動載波聚合技術
- 江蘇曙光云計算被軍采拉入“黑名單”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