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下午消息(蔣均牧)“能源結構加速向‘脫碳’轉型和數字經濟蓬勃發(fā)展,將驅動能源產業(yè)進入一個大時代。”華為數字能源產品線總裁周桃園表示。他指出,光伏產業(yè)在此背景下將迎來三大變化,華為將繼續(xù)加大研發(fā)投入,與廣大合作伙伴一起聯合創(chuàng)新,讓綠電走進千家萬戶、千行百業(yè),加速碳中和。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提出,2050年實現碳中和是當今世界最為緊迫的使命。當前,一場“氣候保衛(wèi)戰(zhàn)”正在打響,已經有110多個國家、接近世界GDP三分之二的經濟體都正在轉向零碳經濟,其中有28個國家明確提出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習主席提到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光伏產業(yè)在迎來歷史性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亦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周桃園解釋稱,在光伏為主力的能源系統中,由于光伏對電網的沖擊,電網可消納能力有限,且調峰調頻壓力越來越大,首先要解決光伏對電網支撐的問題。因此,光伏電站必然走向光儲融合電站,并且具備與傳統能源同樣的支撐電網的能力。
在2021智能光儲設計研討會的發(fā)言中,他分享了華為看到的光伏產業(yè)三大變化:
第一、光伏電站的核心訴求從降低LCOE轉向降低LCOE與提升并網能力并重。隨著新能源的持續(xù)接入、滲透率提升,電網強度逐漸變弱、好的電網接入點越來越少,項目建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電網接入點,這就要求未來的光伏電站具備對電網的上佳適應性,從強電網到弱電網可以全面適應并且穩(wěn)定并網,這對于項目建設者、對于電網都是非常重要的訴求。
第二、光伏平價走向光儲平價,傳統儲能必然走向智能儲能。光伏電站已經實現了全面平價,但是增加儲能之后其系統成本有所上升。“十四五”時期, 隨著裝機規(guī)模的提升、儲能技術的創(chuàng)新,儲能的度電成本會實現快速突破,最終讓光伏平價走向光儲平價。同時,儲能系統度電成本的降低不能依靠單一電池行業(yè)來解決,而有賴于儲能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與智能化技術的融合創(chuàng)新,從系統架構上、智能化程度上重構儲能系統,提升儲能系統可用容量、降低運維成本,并且提升儲能的安全性、降低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這樣才能讓儲能行業(yè)更加快速健康的發(fā)展,也才能支撐光伏最終成為電力系統的主力能源。
第三、綠電,必然走向千行百業(yè),千家萬戶。碳中和的影響極為廣泛,不僅推動生產方式的改變,同時也是生活方式的革命。光伏與農牧漁、通信、交通、醫(yī)療、教育、商場、工商業(yè)制造等各行各業(yè)正在融合;面向個人家庭,綠電正助力大家開啟零碳新生活——零碳發(fā)電、零碳園區(qū)、零碳家庭、零碳數據中心、零碳網絡,最終將構成一個零碳地球。
面向這些變化,面向零碳發(fā)展的“星辰大海”,華為將何以為?
周桃園介紹說,數字能源是公司六大產業(yè)板塊之一、戰(zhàn)略方向之一,將持續(xù)加大投資。自2013年始,華為數字能源聚焦電力電子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融合創(chuàng)新,通過在原來的瓦特流上加上比特流,“比特管理瓦特”,實現了從綠色發(fā)電到高效用電。截至目前,華為數字能源解決方案已經實現綠色發(fā)電3250億度、節(jié)電100億度,相當于為地球種下了2.2億棵樹。
在儲能領域,華為也已經有10多年的儲能系統研發(fā)和成功經驗。在通信站點能源、數據中心能源、微網、車載電源等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儲能應用經驗,累積儲能應用超過5GWh;在高效的儲能系統架構、BMS、系統安全、智能化診斷和分析等方面具有豐富技術積累。
“基于這些平臺技術和我們光伏領域的經驗,我們將與行業(yè)伙伴一起攜手,融合AI、云、計算等ICT技術以及先進電力電子技術、高效溫控技術等,打造更優(yōu)LCOS、極致安全的儲能解決方案,助力行業(yè)高質量蓬勃發(fā)展。”周桃園如是說道。
- T-Mobile、AT&T和Verizon的光纖大戰(zhàn),誰將勝出?
- T-Mobile、AT&T和Verizon的光纖大戰(zhàn),誰將勝出?
- 心系災區(qū),火速馳援!通鼎集團捐贈款物500萬元支援華北地區(qū)抗洪救災
- 規(guī)范電話營銷,告別“騷擾”時代:三大運營商統一外呼營銷號碼
- 美情報機構頻繁對我國防軍工領域實施網絡攻擊竊密
- 谷歌擬斥資60億美元在印度南部建設數據中心
- 谷歌擬斥資60億美元在印度南部建設數據中心
- 上半年手機產量7.07億臺,其中智能手機產量5.63億臺
- 韓國政府投資打造國家級AI GPU基礎設施
- 上半年手機產量7.07億臺,其中智能手機產量5.63億臺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