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消息(李亞利)在昨天召開的“英特爾數據創(chuàng)新峰會5G云網融合分論壇”上,中國移動咪咕視訊5G邊緣計算架構專家陳麗麗表示,隨著5G、物聯(lián)網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以及行業(yè)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邊緣計算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5G MEC是5G應用驅動下計算模式演進的必然趨勢,是運營商網絡和邊緣能力開放的重要通道,是未來視頻類業(yè)務模式創(chuàng)新的重要催化劑。
5G SA網絡天然支持邊緣計算,是邊緣計算的加速器
在傳統(tǒng)的“端、管、云”的計算模式下,云端的高延時,使得很多技術選型不具備可行性。在很多情況下,端側承擔了大量的運算任務,但無論是PC、手機還是其他泛終端類型,硬件的成本、大小、功耗、散熱等問題都限制了終端算力,因此,兼顧時延和成本的邊緣計算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從傳統(tǒng)的“端、管、云”延續(xù)到全新的“端、邊、云”計算架構,要解決很多問題:首當其沖的是連接問題,網絡怎樣才能將流量精準的卸載到邊緣位置?其次是計算問題,如何在空間、承重,甚至是供電、空調等條件都遠遠不如IDC的邊緣機房,構建大規(guī)模的算力,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同時,還需要有殺手級的應用需求來帶動邊緣云基礎設施的規(guī)模建設。“所以我們認為邊緣計算=邊緣網絡+邊緣云+邊緣應用,幾個領域互相促進,缺一不可。”
陳麗麗指出,5G SA網絡是邊緣計算的加速器,5G SA架構在設計之初就天然支持邊緣計算,支持流量在靠近基站側的位置進行本地卸載,這是傳統(tǒng)的2G/3G/4G網絡,甚至是5G NSA網絡都不具備的架構性變革。
值得一提的是,5G SA網絡除了解決邊緣網絡的連接問題,未來將會具有更多網絡能力,依托邊緣計算平臺向行業(yè)和應用開放,使得業(yè)務場景可以和網絡能力進行深度的耦合、創(chuàng)新。
5G MEC驅動業(yè)務創(chuàng)新,開創(chuàng)視頻應用新時代
5G面向千行百業(yè),帶來10倍以上的流量增長,其中80%將發(fā)生在邊緣。從應用的角度看,5G MEC能夠帶來什么樣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是否值得全社會的矚目和期待?陳麗麗選取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場景,介紹中國移動咪咕公司在MEC領域的一些探索和嘗試。
以VR業(yè)務來說,慢、卡、糊是VR直播的痛點,要讓用戶得到比較好的VR直播體驗,4k、8k是基本要求,16k、32k是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如何解決超高分辨率帶來的海嘯般的數據傳輸問題,以及終端對于超大碼率視頻的播放瓶頸問題,是業(yè)界一直在研究突破的課題,也是咪咕公司結合MEC進行驗證的一個方向。
陳麗麗介紹,中國移動已經啟動多人次的邊緣計算試點,咪咕公司也一直積極參與集團的試點工作。目前8K VR直播對于業(yè)務和網絡的挑戰(zhàn),一是大碼率,碼率高達150-200Mbps;二是現有的主流4K頭顯無法播放8k視頻。
為了保障用戶的觀看體驗,咪咕公司聯(lián)合英特爾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采用英特爾至強可擴展鉑金系列和可擴展視頻技術,基于5G MEC場景率先實現8K VR FoV直播和點播業(yè)務的試商用?,F網實測網絡RTT時延小于20毫秒,高清視角切換時延小于180毫秒,全程播放零卡頓,為用戶帶來8K VR的全新視覺盛宴。
2020年上半年,隨著新冠疫情帶來的延遲復工和教育廳停課不停學的政策發(fā)布,互聯(lián)網+在線教育迎來發(fā)展機遇。咪咕云學堂通過引入優(yōu)質品牌合作方,打造多個學習板塊,覆蓋主流教育內容。同時,咪咕公司也在積極探索基于MEC的VR教學方案。傳統(tǒng)的VR教學,因為VR頭盔運算能力有限,一般是將渲染運算部署在本地PC上,這種本地渲染的模式對于內容的管理和業(yè)務的推廣都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咪咕公司創(chuàng)新性的將AR/VR云渲染引擎上移到中國移動線網的邊緣云節(jié)點,通過邊緣的大算力提升渲染畫質,20毫秒以內的低時延保障了互動操作的實時性和操控的精準度,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體驗,同時大大降低了整體方案成本,加速了業(yè)務推廣。
“展望未來,我們認為MEC能做的遠遠不止于此,一定會有更多的場景被挖掘。”陳麗麗表示,咪咕公司將依托邊緣平臺的無線信息開放、無線能力開放,甚至是邊緣AI能力的開放,深入研究并打造智能化、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場景。疊加中國移動的網絡能力,使得咪咕的業(yè)務更加具備差異性、競爭力和創(chuàng)新性。“咪咕的全場景沉浸式業(yè)務和全IP泛文娛生態(tài),加之中國移動獨有的網絡能力和豐富的基礎設施,必將實現業(yè)務和網絡的深度融合,為客戶帶來更多的創(chuàng)新應用場景和極致業(yè)務體驗。”陳麗麗說。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