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ding Club上市,吹皺一池春水,國內主流P2P企業(yè)紛紛摩拳擦掌,爭當中國P2P上市排頭兵。宜信,這家已運營8年多的中國最早的P2P企業(yè),在此前多次表達了不急于上市的觀點后,最近也改了口風。
近日,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宜信CEO唐寧在接受《極客網》專訪時說,“過去幾年來,宜信的規(guī)模一直是Lending Club的2-3倍,從宜信和市場的對接來說,上市是宜信的必由之路。上市接受客戶、股民、投資機構等方方面面的監(jiān)督,是宜信的必由之路。”
當然,企業(yè)謀求上市不單單是有意愿就可以成功的,關鍵還得看實力——更準確地說,要看企業(yè)實力和經營模式的潛力。這方面,唐寧和他的宜信做了哪些實踐?又做好了哪些準備呢?《極客網》記者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期間,與唐寧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交流,在此為你奉上獨家分享。
大數據豐富了傳統金融數據的量和值
唐寧認為,在中國之所以普惠金融的開展還有很大的空間,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數據不夠豐富,以及信用相關的數據點不夠多。
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從量上來講,補充了傳統金融數據覆蓋量的不足。那些被銀行忽視的小微、三農和消費者數據,被互聯網金融企業(yè)撿了起來。而有了大數據之后,如何能夠去找到數據點之間的關聯,如何通過大數據技術真正做好客戶畫像、真正做到客戶需求做好風控,這就是值的問題,而互聯網技術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因此唐寧認為,互聯網金融把傳統金融覆蓋的范圍極大地拓展開來,使得數據量更大、價值也更高,從整個國家的金融服務體系來說,是對傳統金融很好的補充,能夠讓普惠金融得以真正落地普及。
宜信大數據的四大來源
真因為中國金融數據的匱乏,所以唐寧認為互聯網金融企業(yè)獲取數據的手段也不能太拘泥,線上線下都是獲取大數據的好渠道。具體到宜信大數據的來源,唐寧列舉了四個方面:
一是從虛擬網絡世界中抓取,唐寧表示,宜信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抓取信息。這些信息有來自移動互聯網上的和互聯網的,抓來之后建立知識圖譜,確立不同數據點之間的關聯。
二是與合作伙伴合作獲取數據,例如宜信跟eBay合作,獲取后者服務的商家的有關數據。
三是客戶主動授權給宜信的數據,包括用戶的社交網絡軌跡、個人的身份信息等。
第四是宜信自己所服務的眾多客戶所積累的數據。宜信在過去8年半服務了200萬小微、工薪農戶,還包括以及千萬級的申請了但是沒有被批準的申請人的數據。
互聯網大數據會讓宜信保持高增長
大數據雖好,但我們也看到它存在概念被誤讀、作用被放大的現象。唐寧就直言不諱地指出,大數據不是萬能的,基礎數據也很重要,數據間的關聯更不可或缺,只有結構化的有用的數據,才能在互聯網金融企業(yè)的成長過程中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8年多來,宜信的員工數量越來越多,增幅也越來越快,從3萬到4萬員工,宜信只用了半年。但相比業(yè)務量的增長速度,人頭的增長顯然要慢得多。此般生產效率的提升,唐寧再次將它歸因于大數據的正確應用。
他強調,許許多多基于互聯網、基于大數據的應用讓宜信后期的增長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這一趨勢在未來會越來越明顯。大數據的助力讓宜信能夠快速找到合適的一套方式、一套指標,在實現單點盈利后可以迅速復制擴展業(yè)務。
媒體:如何看待Lending Club的上市?
唐寧:非常高興,這是國際上對P2P這種模式的認可。對中國來說,P2P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除了Lending Club覆蓋的工薪階層,我們還有小微企業(yè)主、創(chuàng)業(yè)者、農戶等,因此我們的市場比美國更大。
媒體:有人說近期震蕩的股市也會成為新常態(tài),你怎么看?
唐寧:中國有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也應該有一個健康發(fā)展的股票市場。所以我覺得健康發(fā)展是非常必要的,至于該不該漲,我不是這方面專家,還是留給專家去說吧。不過從財富管理的角度講,資產的配置是基于風險收益的,各類資產動態(tài)變化是常態(tài)。
媒體:宜信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這個模式可能會存在很長時間,你認為這個時間會是多長?
唐寧:我認為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一個手段,解決的是普惠金融的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之中,就有一些客戶的需求應該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解決。所以,我覺得這樣的運作狀態(tài)可以很長時間都存在,但是線上線下的比重可能會發(fā)生變化。
媒體:宜信做了8年多,看起來是一個很延續(xù)的事,但互聯網金融似乎是突然爆發(fā)而誕生的,你覺得它是一個噱頭還是?
唐寧:一個新生事物,前期是有一個預熱的過程,例如P2P,我們是從06年開始就做這樣的模式創(chuàng)新,可能大家真正知道這個詞的時候是好幾年之后了,早期我們也一直在做,可能有了前期的摸索、階段性的成功,有更多的認可,市場上更多的參與、方方面面更多的關注,也就浮現出來了。
媒體:聽說你面試員工喜歡去咖啡廳,為什么?
唐寧:我覺得在咖啡廳等比較放松的場景,我覺得是很具有互聯網精神的。好像面試就是要有一方居高臨下、一方接受檢驗?我從來覺得不是這樣的,我覺得是要有一個很好的交流過程。我覺得在宜信沒有所謂的Job,更多的是一番事業(yè)。所以我喜歡在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把大家組織在一起,為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標努力。
這次由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主辦,《財經》雜志承辦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可謂大牛云集,政商學界精英齊聚,論壇的主題“新常態(tài) 新平衡”也是十分高屋建瓴。在新常態(tài)下,傳統的紅利市場將不復存在,依靠創(chuàng)新驅動來維持中高速經濟增速將成主旋律。
在這種情況下,占中國企業(yè)總數94%的中小微企業(yè)無疑是創(chuàng)新的主陣地,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務也就變?yōu)榱藘?yōu)先解決中小微企業(yè)的融資難問題。如此一來,金融和實體經濟就得到了完美的對接,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也有了新時期的注腳。加上政策的大力支持,互聯網金融的前景可謂妙不可言,宜信等領先的P2P企業(yè)謀求的上市便指日可待了。
一個新平衡的時代逐漸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