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消息,近日英特爾董事會宣布任命陳立武(Lip-Bu Tan)為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任命于3月18日生效。該消息引發(fā)了一大波“華人執(zhí)掌美國芯片四巨頭”的討論。
該論述的核心,是隨著陳立武出任英特爾CEO,目前,美國市值最高的四大半導體巨頭英偉達、博通、英特爾、AMD均由“華人”執(zhí)掌。這四巨頭的CEO分別有中國臺灣、東南亞華人血統(tǒng),并普遍擁有美國頂尖高校教育背景及本土產(chǎn)業(yè)經(jīng)驗?。
如果說,華人執(zhí)掌了美國半導體這項硬科技,凸顯其在硬件底層技術的掌控力?,印度裔則手握美國軟件和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巨頭的CEO席位,“軟”實力不一般。
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 IBM? ?CEO阿爾溫德·克里希納?、Adobe? ?CEO山塔努·納拉延,以及被馬斯克收購前的Twitter(現(xiàn)X Corp)?的?前CEO 帕拉格·阿格拉瓦爾等都是印度裔。這些CEO普遍擁有印度理工學院(IIT)本科及美國頂尖高校碩博學位,技術與管理能力并重?。
而在AI時代,有報告稱,2022年,在美國的機構中,來自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占比達38%。
美國科技行業(yè),尤其是半導體與AI領域,正由美籍華裔和印度裔領袖人物引領前行。華裔工程師深耕半導體與硬科技的厚積薄發(fā),印度裔高管主導人工智能與全球市場的運籌帷幄,二者以截然不同的路徑重塑美國科技產(chǎn)業(yè)的未來。
英偉達、博通、AMD及英特爾等公司CEO的具體信息:
1. ?英偉達(NVIDIA)?
黃仁勛(Jensen Huang)?
職位:創(chuàng)始人兼CEO
背景:1963年出生于中國臺灣省臺南市,后移民美國;擁有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學位?。
成就:帶領英偉達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半導體公司,主導GPU和AI芯片領域創(chuàng)新?。
2. ?博通(Broadcom)
陳福陽(Hock Tan)?
職位:總裁兼CEO
背景:馬來西亞華人,后移民美國;擁有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碩士和哈佛商學院MBA?。
成就:主導博通多次收購整合,推動公司市值突破9000億美元?。
3. ?AMD?
蘇姿豐(Lisa Su)?
職位:董事長兼CEO
背景:1969年出生于中國臺灣省臺南市,后赴美留學,獲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成就:帶領AMD扭轉頹勢,在CPU和GPU市場與英特爾、英偉達展開競爭?。
4. ?英特爾(Intel)?
陳立武(Lip-Bu Tan)?
職位:CEO(2025年3月18日生效)
背景:馬來西亞華人,后移民美國;擁有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程碩士學位和舊金山大學MBA?。
經(jīng)歷:曾任Cadence CEO、中芯國際董事,2025年成為英特爾首位華人CEO?。
美國多家頭部科技公司的CEO由印度裔擔任:
?1. 微軟(Microsoft)?
?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背景:出生于印度海德拉巴,擁有威斯康辛大學計算機碩士和芝加哥大學MBA。2014年起擔任微軟CEO,主導云計算轉型,推動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
?2. 谷歌(Google/Alphabet)?
?CEO: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
背景: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出生,斯坦福大學碩士及沃頓商學院MBA。2015年接任谷歌CEO,主導AI和搜索業(yè)務全球化擴張?。
?3. IBM?
?CEO:阿爾溫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
背景:印度裔,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的本科學位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博士學位。1990年加入IBM,2020年4月成為IBM的CEO和董事會成員,上任后聚焦量子計算和混合云戰(zhàn)略,重塑IBM技術影響力?。
?4. Adobe?
?CEO:山塔努·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
背景:印度海德拉巴出生,擁有印度奧斯馬尼亞大學 (Osmania University) 的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州立鮑靈格林大學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的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和哈斯商學院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7年起領導Adobe,完成從軟件銷售向云訂閱模式轉型?。
?5. Twitter(現(xiàn)X Corp)?
?前CEO:帕拉格·阿格拉瓦爾(Parag Agrawal)?
背景:印度孟買出生,斯坦福大學博士。2021-2023年擔任Twitter CEO,主導算法和內容審核改革?3。
AI時代,美國機構中中國AI人才占比近4成
隨著AI時代的加速到來,人才更加是技術突破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美國保爾森基金會內部智庫MacroPolo發(fā)布的《全球AI人才追蹤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前20%的頂尖人工智能人才中,有近一半(47%)是來自中國。
同時,上述報告顯示,2022年,在美國的機構中,來自美國和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分別占到37%和38%,來自印度的占7%。
此前,OpenAI發(fā)布大模型GPT-4o后,GPT-4o關鍵團隊成員被扒出17位團隊成員中,有6人是華人,本科分別來自清華、北大、上交、中科大等。
在今年馬斯克旗下公司xAI推出最新AI程序Grok 3時同馬斯克一同出鏡且坐在C位的兩位華人主導Grok 3的技術講解。據(jù)悉,xAI核心團隊中,幾乎三分之一的成員都來自中國,其中不少人之前是在微軟或者谷歌工作。
然而,盡管中國籍、華裔科技人才為美國科技公司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但是,近幾年,美國政府層面卻對中國科技人才實施了一系列限制性政策和措施,涉及學術交流、技術合作、投資審查、人身安全等多個維度。
2018年,特朗普首次執(zhí)政時期的“中國行動計劃”以“國家安全”為由,針對在美中國學者展開審查,導致多名科研人員被起訴或驅逐。該計劃雖在2022年拜登時期終止,但其產(chǎn)生的影響仍在延續(xù)。
由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 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聯(lián)合完成的報告顯示,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期間,至少有1400 名美國華裔科學家離開了原本工作的美國科研機構,轉而到中國開展研究。最多的是數(shù)學家與物理學家,共639人;生命科學專家,478人;工程學與計算機專家,298人。
美國《福布斯》網(wǎng)站的報道顯示,2023年,印度是美國高校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其次是中國,印度和中國合計占美國留學生總數(shù)的54%。不過,近年來,印度和中國赴美留學生數(shù)量變化呈相反趨勢,印度赴美留學生人數(shù)持續(xù)增加,中國赴美留學人數(shù)減少,2023至2024 年,赴美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shù)下降4%。這部分是受到美國限制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領域的中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的簽證等因素的影響。
面對未來,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競爭與合作將更加復雜多變。人才,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核心要素,將繼續(xù)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
- 谷歌被判22.5億元天價賠償背后:安卓數(shù)據(jù)暗箱操作的五年拉鋸戰(zhàn)
- HDC 2025:開發(fā)者搭上“鴻蒙快車”,鴻蒙生態(tài)加速前行
- HarmonyOS 6開發(fā)者Beta正式啟動:打造無處不在的AI體驗
- 馬蜂窩發(fā)布夏季“旅行蜂向標”,進山、玩水、擁抱草原是最受關注的夏季玩法
- 餓了么灰測“悅享會員”加碼用戶體驗,提供一系列專屬優(yōu)惠和個性化服務
- 啟信寶2025奶茶趣味報告:奶茶企業(yè)5年激增140%,40萬家共筑3500億帝國
- 《黑神話:悟空》PS5國行版將于6月18日正式發(fā)售,建議零售價268元起
- 報告:2029年美國AI搜索廣告支出將達260億美元,占比13.6%
- 重塑內生安全體系 實現(xiàn)AI時代安全突圍 ——2025北京網(wǎng)絡安全大會(BCS)開幕
-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