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往年慣例,節(jié)后中國手機市場將進入銷售淡季,各家都在忙著清理庫存,蘋果公司最近也沒閑著,比如把2015年上市iPhone 6拉出來刷存在感,新增32G內存,售價3399元,意圖刺激上個季度表現(xiàn)平淡的中國市場,只是用這樣一款性價比不高的古董機刺激主流換機市場,可能得不到太多掌聲。
時下3000元左右手機市場競爭高度慘烈,華為、OPPO、VIVO、小米、魅族均已加入戰(zhàn)局,三星甚至專門推出為中國消費者打造的Galaxy C系列手機,成為當下中高端手機市場主流存在,縱觀兩年前上市的iPhone 6只配備4.7英寸,搭載A8處理器,配備32GB存儲空間,前置120萬+800萬像素鏡頭,以及備受吐槽白帶式天線條設計,軟硬件配置顯然都已成為過去式。
諾基亞時代手機市場潛規(guī)則是“科技以換殼為本”,iPhone時代變成“科技以換配置為本”。筆者在淘寶上發(fā)現(xiàn),16GB的iPhone 6升級到32GB費用不足200元。可見會有多少用戶愿意掏3699元,購買一款顏值、軟硬件配置均已落伍的iPhone,而不是華為三星小米OPPO等最新主流機型,成為一個大大的問號。
市場調查機構 Canalys 日前公布 2016 年中國智能手機銷售數據, iPhone 銷量較 2015 年衰退 18.2%,市場占有率落后華為、OPPO、VIVO 與小米等。盡管如此,摩根士丹利銀行則認為2018 會計年度 iPhone 銷售量 V 型反轉,預估在中國每5人就有1人換機時會選擇iPhone新機。
摩根斯坦利認為國人換機會首選iPhone,然而主流消費者并非都是有錢的發(fā)燒友,他們更愿享用成熟穩(wěn)定的技術和服務,剛性需求只是一部 “剛剛好”手機,性能、體驗、價格都能達到相對平衡狀態(tài),心理價位不是5000元,而是3000元左右,或許2015年上市的iPhone 6可以勉強實現(xiàn),但并非是最佳選項。
反觀蘋果最大的老冤家三星,去年推出專為中國消費者打造的Galaxy C系列手機,宣傳語皆為“剛剛好”,嘗試用貼切中國用戶功滿足細節(jié)需求,比如配備大量中國本地化應用,比如實時耳返、朋友圈視頻、紅包助手,偽基站屏蔽、三星智付等,重點經營中國2000-3000元中端手機市場。
尤其是去年11月上市的三星Galaxy C9 Pro,搭載Android 6.0系統(tǒng),采用高通驍龍653處理器,輔以6GB RAM+64GB ROM,內置4000mAh電池,具備快充技術,配備三星Super AMOLED屏幕,分辨率1920x1080像素,前后均為1600萬像素攝像頭,后置攝像頭支持PDAF相位對焦技術,雙卡雙待全網通,支持指紋識別,官方售價3199元。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C9 Pro最大亮點之一是修正iPhone 6機背大白條設計,首次采用微縫式天線設計,利用77把CNC刀具 (63種刀具),和70分鐘CNC加工時間,兩次TRI納米注塑,0.4mm 微縫式天線(常規(guī)金屬機天線寬度1.5mm左右),經歷鋁材熱擠壓,CNC精銑, TRI納米注塑,自動打磨,噴砂,陽極氧化, 鐳雕等60道工序,歷經10天完工等等,不僅能提升顏值,還能改善通信質量。
眾所周知,三星C系列是研發(fā)、生產、設計、銷售一系列中國本地化經營體系,8家研發(fā)中心的研發(fā)和產品設計團隊研究中國消費者心理需求。C9 Pro從產品策略,外觀設計,結構和天線,以及部分本地化用戶體驗及軟件研發(fā)都是由中國團隊執(zhí)行,進一步表明三星手機融入中國手機用戶日常生活的心情,與蘋果走出一條差異化競爭之路。
筆者發(fā)現(xiàn),C系列手機從2016年5月問世以來,一直聚焦中端手機市場,沒有興趣敘述宏大的配置和前瞻性黑科技,更愿在細微處通過點滴創(chuàng)新尋求差異化,打動挑剔的中國手機用戶,C9 Pro等即為中端旗艦機型。
反觀iPhone,雖然關于iPhone 8消息滿天飛,但距真正上市前還有大半年空窗期。蘋果為了不愿坐視時間白白溜走,匆忙從庫房里掏出32G的iPhone 6,不愿進行任何升級改造,撈錢心態(tài)十足,看不出多少誠意。
蘋果借iPhone 6染指3000元的中端手機市場,除了會遭到市場冷眼,也會遇到三星的頑強阻擊,中端手機保衛(wèi)戰(zhàn)硝煙山雨欲來風滿樓,聯(lián)想到iPhone SE失利殷鑒不遠,此番推出iPhone 6投機意圖明顯,三星Galaxy C系列勝算的概率會更大些。(完)
轉載授權合作請 QQ:83639856,轉載請遵循「署名-非商業(yè)用途-保持一致」原則,不得斷章取義摘編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