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征求意見稿引發(fā)了社會廣泛爭議,而且多數聲音都是對其“倒行逆施”的不理解,更多的人對未來中國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充滿疑慮。
多年以來,央行對網絡支付都存在偏見,如果說是處于職能要求,也說得過去。畢竟,央行的責任重大,支付關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央行對于支付環(huán)節(jié)加強監(jiān)管提出嚴格要求是必要的。
可是,央行提出的管理辦法,只是片面的對第三方支付進行限制,對傳統(tǒng)銀行的網絡支付充滿了理想化的安全夢想,整個辦法的核心只是限制老百姓的網絡支付數額、范圍、程度,卻給傳統(tǒng)銀行的網上銀行開方便之門,甚至是明目張膽的逼著老百姓去使用網上銀行。
其實,各家大銀行的網上銀行出現的并不晚,只是使用體驗確實比較差,后來才有了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支付的出現。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活躍與網上銀行的衰落,是老百姓選擇的自然結果,即便央行去逼著大家去使用,恐怕也不一定如愿。
面對競爭,即便是傳統(tǒng)銀行的網上銀行,能夠收取的手續(xù)費也十分有限,并不會成為這些銀行的收入主渠道,但是,網絡支付構筑了各種各樣的支付場景,這些場景產生了大數據資源,而這些才是傳統(tǒng)銀行覬覦多年的財富。
現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yè)風聲水起,關鍵就是掌握了支付相關的大數據和用戶群體,可以由此進行信用評價,進而極低成本的進行中小企業(yè)信貸,還可以開發(fā)出更多更新的互聯網產品,傳統(tǒng)銀行局限于線下,幾乎與世隔絕,收集數據能力有限,根本無法與互聯網企業(yè)競爭。
面對這種窘境,傳統(tǒng)銀行早就展開了行動。最早,這些大銀行紛紛進軍電商,在網絡電子商務領域與電商企業(yè)針鋒相對,可經過多年的發(fā)展,銀行的電子商務發(fā)展不僅沒有能夠對電子商務企業(yè)有沖擊,甚至連第一第二第三陣營都沒進入,成為了雞肋,根本談不到形成足夠大數據的能力。
接下來,傳統(tǒng)銀行希望借助自己的壟斷地位和話語權逼迫互聯網支付企業(yè)簽下城下之盟,要求第三方支付的快捷支付用戶必須到銀行辦理開戶手續(xù),此后支付企業(yè)也要將獲得的消費數據給銀行共享。假設這樣的設想能夠實現,那么,銀行就不勞而獲獲得了最為寶貴的大數據資源,可以與互聯網公司利益均沾,可是,這種方式并未得到互聯網公司的響應,銀行的想法沒有變成現實。后來,一些大銀行就此與互聯網支付企業(yè)“鬧翻”,自行對支付額度設限,明顯是給這些支付企業(yè)設置羈絆。
既然,自己的想法僅僅靠自己無法變成現實,就需要求助親媽了。央媽為了孩子們的未來,也就顧不了太多了,直接要求互聯網支付企業(yè)將渠道變窄,逼著更多的用戶必須走上銀行提供的網上銀行的羊腸小道,由此獲得夢寐以求的大數據。
按照央行的征求意見稿,網民的1000元或者5000以上的網絡支付將不得不去使用網銀,而超過這樣額度的消費者雖然只占到整個網民數量的五分之一,但卻是最有消費能力和價值的群體,這塊最好的蛋糕也就在央媽的逼迫下劃給了親兒子銀行。
如果我們從現狀來看,面對整個互聯網金融的進步,傳統(tǒng)銀行毫無還手之力,在很多業(yè)務上都不得不退守,而銀行確實成為了“弱勢群體”,可這種弱勢是歷史造成的,也是這些銀行依靠壟斷享受了多年的超額利潤之后的正?;貧w,是老百姓在多年被欺凌之后獲得的應得利益,希望依靠政策之手維持自己的強勢是開歷史的倒車。
即便這樣的政策得到實施,銀行恐怕也不會如愿以償得到大數據,并形成對互聯網公司的競爭優(yōu)勢,銀行要想走出來,還要靠靠自己的努力,積極擁抱新生事物,積極改變自己,獲得用戶的偏愛,否則,任何努力都是徒勞,都難免走上被淘汰的道路。
【每日一文,堅持十年,歡迎業(yè)界讀者溝通交流,請微博 @馬繼華 或加微信公眾號“北國騎士”】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