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OLED的路上,中國電視廠商殊途同歸

原標題:投奔OLED的路上,中國電視廠商殊途同歸

文|李北辰

你或許知道,電視顯示技術的每次躍遷,幾乎都經歷相似過程:上游面板源頭先發(fā)起不同技術路徑的“賭注”,下游電視廠商再各自“下注”,最終由市場篩選出幾乎唯一的“勝利者聯(lián)盟”,成為新一輪顯示革命的主流技術。

而技術變革之快,總是超乎保守者的想象——種種現(xiàn)象表明,LCD正在成為下一個被迭代的對象,即將大規(guī)模取代它的,或者說大部分電視廠商選擇押注的,是OLED。

很多例子都可以印證這一點,比如海信現(xiàn)在就已開始將更多手中的籌碼,推向OLED的牌桌。海信在大概一年半前才首次推出OLED電視,今年則選擇繼續(xù)加碼,剛剛再次發(fā)布一款OLED自發(fā)光電視A8F。

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海信再次高調篤信OLED,將在很大程度上提振OLED聯(lián)盟的士氣。更重要的是,當電視廠商集體向OLED的牌桌轉移,達成某種擁抱未來的默契,這對陷入價格鏖戰(zhàn)的中國電視市場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福音。

這一切,還要從OLED本身談起。

OLED的旗幟

前不久,在奧維云網給出的“2020年年中電視技術關注排行”榜單中,OLED電視拔得頭籌,關注度占比24.8%,緊隨其后的是智能電視與曲面電視,分別占比15.3%和8.4%。

這不難理解,今年上半年,華為和小米先后入局OLED,在品牌光環(huán)的照耀下,出色完成了對OLED技術的大眾科普,也將OLED的輿論聲浪推向高潮。

其實不僅是聚光燈下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今年上半年,創(chuàng)維,索尼,LG等品牌也紛紛發(fā)布了最新的OLED電視。

尤其是海信,或許有些出人意料,他們一年半前才開始押注OLED賽道,但憑借其龐大的消費體量,正在加緊趕上。奧維云網數(shù)據顯示:2020上半年,海信進入中國OLED電視品牌前三甲,排在索尼和創(chuàng)維之后(是的,市場占比接近5成的索尼超過創(chuàng)維,成為國內OLED電視的“頭號玩家”)。

當然,不管是哪家電視品牌,時至今日,OLED自發(fā)光屏的技術優(yōu)勢,都已成為消費常識,比如它圖像清晰,畫質細膩,色彩豐富,對比度無限大,防藍光護眼。而從名字便知,海信剛剛發(fā)布的A8F,是對去年A8的技術迭代。按照官方說法,A8F在音畫和護眼等方面均有升級,包括色域高達137%(BT.709),10.7 億色彩,而且將校色標準從RGB三色提升至24色多維度精準校正,對每一幀畫面進行精準還原處理。要知道,極致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和色彩還原,是游戲玩家以及資深影迷的最愛,海信A8F OLED電視在畫質上的打磨非常符合影音娛樂需求。當然,OLED自發(fā)光屏幕本身就具有德國TUV和美國UL兩大機構的低藍光、無閃爍權威認證,在健康護眼方面做得更好等等。

但在業(yè)內人士眼中,A8F系列真正值得一談的,是它是海信首款OLED大屏模組(OBM)自制電視。所謂OBM(OLED Basic Module),是指由電視廠家獨立完成OLED模組的研發(fā)設計,系統(tǒng)測試以及制造生產的全過程。

要知道,創(chuàng)維去年就表示自己是國內首家具備OLED模組自制(OBM)能力與資質的電視廠家,如今后來者海信也表示擁有了這種能力。

無獨有偶,在OLED模組自制(OBM)的道路上,小米不久前也表示自己是“國內首家透明OLED電視OBM廠商”。

嗯,更像是對確定性趨勢的殊途同歸,創(chuàng)維,海信,小米三家中國頭部電視廠商,紛紛彰顯自己在OLED電視上的OBM能力,這將對整個中國OLED電視的產品形態(tài),價格區(qū)間,以及應用推廣,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不只是這三家,目前“OLED聯(lián)盟”正處于最兵強馬壯時,在中國市場就有包括LG,華為,索尼,康佳,松下,長虹,飛利浦等10家品牌在內——幾乎所有為你所知的電視廠商,都已圍攏在OLED的旗幟下。

這也意味著,在后LCD時代,相比其他并行演化的技術路徑,成為新一輪主力技術的天平,正大幅傾向OLED陣營。

未來所指的方向

各大電視廠商迅速結盟,其實事出有因,那就是中國電視行業(yè)的頹勢仍在繼續(xù)。

并無任何意外,2020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迎來量價齊跌。奧維云網的數(shù)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彩電行業(yè)市場零售量為2089萬臺,同比下降9.1%;零售額為516億元,同比下降22.2%;更慘烈的是,零售均價只有2469元,下降14.4%,這種慘不忍睹的價格鏖戰(zhàn),讓傳統(tǒng)液晶市場悲歌一片。

諸如海信的電視巨頭能在2020年如此形勢之下繼續(xù)加碼OLED電視,足以說明OLED電視的未來更被看重。

原因也不難理解:在供給端,液晶面板早已產能過剩,價格一直處于下行區(qū)間,無論是整機廠商,面板廠商,還是渠道商,都很難在液晶品類上攫取更高價值,產業(yè)鏈各環(huán)節(jié)都面臨經營困難;而在需求端,中國電視市場整體進入存量時代,終端銷售受到阻礙,且消費者對彩電的認知已被“白菜價”錨定,許多人都形成了“不降價不下單”的消費慣性,液晶電視不太可能產生新的溢價。

而與之相比,2020年上半年線上OLED電視的均價為15292元,價格相當于液晶電視的8倍。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當如今的消費者已經達成“OLED等于高端電視”的共識,整個行業(yè)都在期許:伴隨著更多城市中產的崛起,以及更多城市家庭的消費升級,OLED能成為電視市場的強心劑,其自身的高附加值,能有效改善電視廠商的產品結構,增強盈利能力,推動產業(yè)鏈上下游合作共贏,最終攜手完成對行業(yè)困局的突圍。

最令人欣喜的是,OLED不斷攀升的產能,為這種突圍奠定了基礎。

市場調研機構Omdia的數(shù)據顯示,2020年OLED電視面板銷量將達到440萬臺,這會讓OLED電視銷量穩(wěn)步增長,預計到2025年年度銷量將突破1200萬臺。

如同是某種交叉印證,群智咨詢(Sigmaintell)數(shù)據同樣顯示:預計2020年全球OLED電視面板出貨量將達到400萬片,而2021年出貨量有望達到640萬片,帶動OLED電視滲透率穩(wěn)步提升。

如此一致的樂觀判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就在上個月,LG Display廣州8.5代OLED面板生產線正式量產。這條產線是LGD在韓國本土外建設的首條大尺寸OLED面板生產線,主要生產超高清48,55,65,77英寸等大尺寸OLED面板,目前每月產能為6萬片玻璃基板,并且可根據市場需求,由6萬片提高至9萬片,加上韓國坡州工廠每月7萬片的產能,每月OLED總產能達13萬片。

對海信來說,隨著OLED行業(yè)水漲船高,海信正面臨著OLED電視快速發(fā)展的絕佳機遇。

對整個市場而言,廣州產線的大規(guī)模投產,無疑會讓OLED電視的產品規(guī)劃更為豐富,更具彈性。

更重要的是,這條產線能在進一步擴大OLED面板產能的同時,讓中國在未來幾年成為OLED最大的生產國和消費市場,并推進整個電視市場加速向OLED轉型。

畢竟誰都知道,那里才是未來所指的方向。

作者:李北辰,媒體專欄作者,關注技術驅動帶來的社會變革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0-09-01
投奔OLED的路上,中國電視廠商殊途同歸
這不難理解,今年上半年,華為和小米先后入局OLED,在品牌光環(huán)的照耀下,出色完成了對OLED技術的大眾科普,也將OLED的輿論聲浪推向高潮。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