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視顯示技術之爭,QLED為何更能智勝未來?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品質消費趨勢逐漸深化,彩電行業(yè)正迎來深度變革。
除了圍繞內容、版權的商業(yè)模式不斷發(fā)生突破創(chuàng)新外,色彩顯示、音效體驗、工業(yè)設計等領域也正成為智能電視產業(yè)的發(fā)展潮流,尤其是顯示面板技術的升級更迭,成為主導整個智能電視產業(yè)變革的新節(jié)點。從某種程度上說,顯示技術帶來的觀看體驗,將直接決定消費者和市場的取舍關系。因此,基于視覺體驗的顯示技術之爭,目前正成為電視廠商立足市場競爭的關鍵點。
這種發(fā)展現(xiàn)狀對于智能電視而言,也意味著新技術將對原有技術產生較大沖擊,甚至逐步取代原有技術也并非虛言。
顯示技術百花齊放,消費者該如何選擇?
顯示技術的更迭換代是推動智能電視產品升級潮流的主要因素,借助于新材料和新制造工藝的推陳出新,智能電視在顯示技術方面正不斷達到新高。在這種情況下,智能電視顯示技術從功能為主過渡到體驗為王也正是行業(yè)發(fā)展必然軌跡。在此基礎上,不同電視廠商之間方案的標準缺失,成為整個行業(yè)長期存在的弊端。
紛繁冗余的電視標準雖然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智能電視領域的發(fā)展盛景,但也給消費者的選擇帶來一定困擾。
比如,一些顯示標準雖然在顯示領域方面具有優(yōu)越的表現(xiàn),但其在使用壽命、功耗、發(fā)熱量等方面存在天生的缺陷。而一些顯示標準雖然有效解決了這些基本問題,但其在色彩顯示方面又劣于其他電視標準……
這種缺乏市場檢驗和消費者體驗的電視標準,即便獲得短期的青睞,也勢必將在大浪淘沙的市場環(huán)境中被淘汰。
OLED和QLED的技術方向:誰是未來顯示技術終點?
OLED和QLED是近年來主流電視廠商大力推行的兩種顯示技術方向,二者在峰值亮度、色彩還原度等方面都有驚人的表現(xiàn),很多電視廠商相繼推出了多款備受好評的電視產品——比如三星QLED光質量子點電視,其采用的無鎘量子點技術,能夠清晰顯示畫面的每一處細節(jié),色彩明艷飽滿,呈現(xiàn)高達2000尼特的峰值亮度,整體表現(xiàn)可謂上上之選。
而同期的OLED作為另一種顯示技術,在色彩顯示、畫面精細度等方面也有不錯表現(xiàn),得到不少廠商的推崇,但近年來OLED產品卻接連被爆各種灼屏問題。究其原因,OLED屏幕使用的有機材料,在屏幕長時間顯示某個靜止的圖像畫面時,難以避免的出現(xiàn)降解問題,在各個電視臺的臺標、手機導航按鈕、記分牌等畫面會高頻率的出現(xiàn)灼屏問題。
對此現(xiàn)象,有人認為OLED屏幕過于追求短期顯示畫質而忽略了長期使用體驗,在無法全面更迭進化的前提下,或有可能逐漸被市場淘汰。
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彭笑剛認為,OLED天生的不穩(wěn)定性和技術不夠成熟的劣性,將導致其壽命、光效等存在當前無法協(xié)調的難,尤其在目前智能電視領域,OLED電視的良品率達不到商業(yè)化要求,成本高的問題,將有可能導致OLED在5年后被量子點電致發(fā)光取代。
電視顯示技術流派之爭:用戶當裁判
在目前的智能電視市場,技術之爭越來越成為眾多廠商關注的焦點,為應對市場競爭和滿足消費者需求,眾多電視廠商在推出的新產品時也極力向顯示畫質、專利數量等方面靠攏,力求給消費者提供完善的產品體驗。
不過,即便智能電視產品在技術層面保持更迭突破,也難以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對于普通用戶而言,顯示技術的適用性才是關乎實際使用體驗的重中之重。
三星發(fā)布的QLED光質量子點電視兼具色彩顯示與畫質穩(wěn)定性,其具備更寬廣的可視角度,是全球首臺能夠對100%顯色體積進行還原的電視。此外,三星QLED光質量子點電視還實現(xiàn)了對光照的獨立調節(jié),使得屏幕色彩呈現(xiàn)出不同黑度之間更加細微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光暗場景,這款電視產品還能夠感知黑色并對其進行精確調節(jié)的算法,即使在特別昏暗的場景中也能直觀呈現(xiàn)原有的細節(jié)。對于普通用戶而言,三星QLED光質量子點電視能讓多彩世界豐盈畢現(xiàn),其擁有更寬色域、更高亮度將最大化呈現(xiàn)仿若真實世界般的瑰麗色彩,沉浸視覺盛宴,愉悅感官。
除三星之外,越來越多的電視廠商開始探索量子點技術的應用。美國國家科技獎得主Paul Alivisatos博士曾對此公開表示“量子點技術的應用使我們看到這個世界豐富多彩的美麗”。
隨著QLED光質量子點電視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具備明艷色彩、杰出視覺體驗的電視產品將走進消費者的生活。但至于哪個品牌的產品能夠走到最后,還有待用戶選擇。
—————— (完) ——————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xiàn)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