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車了!AR摩托車頭盔了解一下?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AR就是用手機拍照的時候,突然蹦出來一個小熊或者恐龍之類的玩意兒,蹦蹦跳跳很是可愛。一開始很新鮮,玩兒幾遍就膩歪了。
而這也可能是造成AR應用始終不溫不火的原因之一。玩兒法不太豐富,用戶很難持續(xù)性地沉浸。但相比娛樂應用這一塊兒,實際需求度更高的AR應用可能將成為其抓住用戶的關鍵點,比如頭盔。
頭盔的護目鏡可以說是一塊難得的AR顯示區(qū),面積大,可操作、添加的內容也就更多。更重要的是,AR技術的植入,將可能讓頭盔的安全作用更加突出。
全球范圍內尤其是東南亞地區(qū),摩托車保有量特別大,每年因此而造成死亡事故也為數不小。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如果安全系數真的有所提高,在頭盔上移植AR技術看起來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帶動AR熱潮的方案。
而實際上,AR增強在頭盔上的爭奪戰(zhàn)早已經打響。
蜂擁而上的AR頭盔分食者
AR技術被提出雖然已經有近三十年的時間,但在應用上一直處于一個尷尬的境地:應用載體少,應用范圍小。所以,關于AR的技術研發(fā)基本上是研發(fā)公司一個勁兒貼用戶的冷屁股。
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很大原因在于,目前AR的應用開發(fā)并不能很好地增強用戶的消費粘度。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覺得新鮮好奇,過了這勁兒也就想不起來了。但在有明確目的性的頭盔上移植AR,則很有可能彌補這樣一個短板。
目前,AR頭盔以護目鏡為集中顯示區(qū)域,主要有顯示導航、道路信息、車速等幾個與行駛安全密切相關的功能。在這方面,其與目前市面上為汽車提供的虛擬速度投影看起來好像沒什么差別。而除此之外,不同的公司又有各自的創(chuàng)新獨特之處。
比如寶馬曾經推出一款AR頭盔。在日常的騎行中,經常會出現駕駛人歪頭看后視鏡或扭頭看后方車輛信息的情況,這很容易產生危險。而這款頭盔的前后分別有一個廣角攝像頭,分別起到行車記錄儀和后視鏡的作用。這樣,毋需動頭就可以看到后方路況,顯得更加安全。
在后視鏡這個問題上,英國產品設計公司DCA則開發(fā)了一款名為Optic的AR頭盔,功能顯得更為強大,因為其能夠實現360°的視角體驗。在這款AR頭盔上,配置了前后攝像頭和一個下拉式的遮陽板,這樣就可以將后置攝像頭的直播視頻直接加載到遮陽板上,騎行者在目視前方的時候抬眼就可以看到后面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情況。
可以說,在安全上,寶馬和DCA的后視功能會有很實際的意義。而臺灣的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Jarvish的AR頭盔不僅擁有其所有的功能,甚至內置了更多的東西。
比如,其不僅可以結合內置的GPS來現實導航、路況、速度、道路限速等基本信息,甚至還能通過安裝在摩托車上的感應器來反饋給車主車胎是否漏氣,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還會發(fā)出危險信號以進行提醒。并且,其能夠連接手機,并內置了語音助手來對頭盔進行控制。這樣一來,想在顯示屏上看需要的信息,只用動動嘴就可以了,雙手則可以專注于駕駛。
頭盔設計的初衷是為了駕駛人的安全,而AR對頭盔的意義是,其不僅通過顯示路線、地圖、路況信息、周圍安全信息、車速等有效信息來保證騎行安全,還可以在基本的安全輔助下成為一個摩托車的智能助手大腦。對駕駛員而言,其四肢只需要專注于駕駛,其他的一切包括安全情況判斷、手機來電接聽等則可以通過抬抬眼皮或動動嘴就能實現。同車載藍牙接聽電話一樣,這對越來越依賴手機的人們來說,無疑將是一個剛性需求。
那么,在這種需求之下,AR頭盔很有可能會越來越被摩托車駕駛員所青睞,從而成為AR攻破市場的關鍵陣地。
輔助功能越多,越是好事嗎?
但是,AR頭盔需要在移動中判斷未知情況,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zhàn)。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智能提醒的加入,讓頭盔這一被動防御性質的工具開始向駕駛員主動避免安全事故的工具的改變。
對AR頭盔來說,如何在高速的移動中實現上文提到的危險信號提醒,其實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旁邊車輛的行駛方向是否對自己存在威脅,車輛是否行駛在安全道路,車輛與欄桿等是否保持了安全距離,都應該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加入一些可靠的傳感器大概是可行的路徑。
另一方面,要讓頭盔的使用變得方便,語音控制技術的參與必不可少。如果出現一些喚醒沒有反應、語音控制失靈的情況,則很有可能使頭盔的各項內置高科技成為擺設。也就是說,本意是求得方便,結果最后變成了不方便,這恐怕不是科技進步的初衷。
除此之外,AR頭盔還面臨著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AR產品所共有,即視場角。我們上面提到了AR頭盔在幫助駕駛員觀看周圍情況的功能。實際上,AR頭盔的作用之一就是為了解決視線狹窄的問題,以便讓駕駛員看到更大的景幅,從而保證駕駛的安全性。但目前來說,今天哪怕是非常先進的AR頭戴設備其視場也并不理想,只有不到40度。這對解決駕駛員的視線范圍問題幫助有限。因此,在涉及到安全問題的AR頭盔上,視場角的問題不容忽略。
第二個問題則是,AR頭盔對駕駛員而言意味著什么呢?
AR頭盔很可能將成為一款建立在增強用戶粘度基礎上的消費級產品,然而,在此之前,還有一些問題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到底顯示多少信息才是合適的?比如臺灣的Jarvish,速度、路況、路線、導航、環(huán)境、時間、天氣……那么多的數據一股腦放到屏幕上,是不是有點扎眼?如此會不會干擾駕駛人的視線,從而產生安全問題呢?越來越多的輔助功能,對駕駛員而言一定是好事嗎?
對頭盔顯示信息進行取舍與優(yōu)化,應該成為開發(fā)者必須做好的選擇。
所以,SUIRAN AR頭盔看起來很有希望成為在娛樂打不開局面的情況下,AR轉向具體應用場景的一次試水,但對這些問題的全面思考也將是其試水成功的重要條件。
軍事、探測……不止于在路上的AR頭盔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AR技術在摩托車頭盔上取得市場成功,其在其他場景的復制也可能會迅速展開。
比如士兵頭盔。目前為止,在頭盔的科技含量這方面,軍用頭盔大概可以笑傲群盔。比如美國的單兵裝備中,一頂防彈頭盔高達2000美元,里面有夜視儀、氧氣罩等。同樣是Jarvish,其也推出了研發(fā)的MR軍用頭盔,當然這個和摩托車頭盔不一樣,其采用的是內置和實景結合的智能眼鏡,在AI辨識的幫助下提升士兵對敵人的識別能力。
同時,對士兵來說,一款內置了豐富傳感器的AR頭盔可能有助于識別叢林、沙漠、天氣、環(huán)境地圖等,幫助其迅速適應作戰(zhàn)環(huán)境。
另一方面,潛水探測也將因此而變得更加安全而高效。人類在攜帶裝備的情況下,最深可以潛入300多米的水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還要開展一系列的工作。傳統(tǒng)上,氧氣的消耗、深淺的位置、對生物種類的判斷都需要潛水人員借助單獨的設備或肉眼來進行,費力又費時。
那么,在AR頭盔的幫助下,其可以顯示出潛水位置的壓力、攜帶氧氣儲備狀況、時間等信息,以讓潛水者保證自己的安全。在對生物進行考察的時候,加持了AI圖像識別技術的AR頭盔則可以顯示出生物的種類、攻擊性等其他情況,縮短判斷時間,增加探測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在一些空氣成分未知的領域如考古、煤礦開采等,AR頭盔同樣有一定的使用價值。
相較之下,軍事、潛水探測等領域的AR應用顯然還有更多的技術攻關,目前來說,用于騎行的AR頭盔是技術最成熟,同時也最貼近市場的。那么,在安全乃至更多方面為駕駛員提供方便的可能、甚至將顛覆頭盔被動保護定義的AR頭盔,說不定能在臺灣和東南亞這一類摩托車保有量巨大的市場,刮起一陣另類的AR旋風。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