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近日 新浪微博@烏合麒麟 被網友指責轉發(fā)不實消息、造謠。雙方就“14nm芯片經過優(yōu)化和新技術支持,是否可以比肩7nm性能”的問題論戰(zhàn)了多日,最終于6月27日烏合麒麟發(fā)布了一條收回道歉的聲明,并且他在這則聲明中提到了一些他對于3D封裝技術的理解。
關于他們爭論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探討:
*采用14nm工藝制造的芯片是否可以通過3D封裝等技術最終達到肩比7nm的性能?
這個說法本身沒問題。
*這個是否值得國人“沸騰”呢?
不值。
14+14nm可以大于7嗎?
首先,他們討論時原話描述為“將兩個低制程芯片進行特殊方法進行疊加優(yōu)化,可以達到更好的使用體驗技術已經獲得突破,14nm芯片經過優(yōu)化和新技術支撐,可以比肩7nm性能”。這個說法本身沒問題,但在一些內行人看來,這個說法可能就是說了個“寂寞”。
在初中物理和初中化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控制變量,而這個問題在描述的時候并沒有控制變量。就像這個問題中根本就沒有提對比的芯片面積、微架構等因素是否相同,而這些都是非常影響性能的。
舉個例子來說,這種說法就像在辯論關公戰(zhàn)秦瓊。正方說,關公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戰(zhàn)勝秦瓊。那么這時候說的一定情況到時是說青年時的關公能戰(zhàn)勝暮年時的秦瓊,還是說暮年時的關公能戰(zhàn)勝青年時的秦瓊呢?或者說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公可以戰(zhàn)勝赤手空拳的秦瓊呢?所以在討論這問題時,不談年齡,不談拿沒拿武器,直接說關公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戰(zhàn)勝秦瓊,這個說法沒錯,但沒有現實意義。
同樣的,我也可以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不需要14+14nm的3D封裝,單14nm芯片性能在一定情況下直接就可以超過7nm芯片”。
我不光提了這個觀點,我還可以舉出實例。由14nm打造的AMD 銳龍 Threadripper 1950X性能超過由7nm打造的AMD 銳龍 5 5600X。
上部分為5600X參數 下部分為1950X參數
不過細心的小伙伴應該發(fā)現了,這兩款芯片尺寸規(guī)格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沒有控制變量。而在我們常識中認為的7nm芯片比14nm芯片強,一定是建立在同規(guī)格、同芯片面積、同微架構等等,除了工藝以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不控制其它變量,誰比誰強都是正常的。
烏合麒麟的聲明
關于3D封裝部分,烏合麒麟在他的收回道歉的聲明中是這樣描述的。“而因特爾正是靠這種3d堆疊的技術把14nm芯片的功效和臺積電7nm甚至5nm的功效打的有來有回的。”
這個描述是錯誤的,英特爾在14nm這個技術節(jié)點沒有使用過3D封裝。英特爾在CES 2019上公布了Foveros 3D立體封裝技術,首款產品代號Lakefield。而這個Lakefield,是10nm CPU。而且英特爾在這方面也只是試水階段,目前
Lakefield只有兩個型號的產品。
所以英特爾真就靠這兩款采用3D堆疊技術的10nm CPU跟臺積電打得有來有回?而且這兩款還不是什么主力型號?這個說法顯然不靠譜。
關于他在回應中提及的“不能證實海思是否正在研發(fā)這個技術”,如果從技術角度看,即使海思在研究,它也不是研究的主力。
眾所周知,海思是一家Fabless,也就是說它只負責芯片的設計,不涉足芯片的制造環(huán)節(jié)。而像3D封裝這種技術明顯是屬于芯片制造環(huán)節(jié)的,相關技術標準也許會和Fabless協(xié)商,但核心技術還是要由臺積電或者中芯國際這樣的晶圓代工廠來推動。
并不值得國人“沸騰”的技術
但從技術上說,3D封裝并不足以讓我們擺脫國產芯片落后的現狀,而且3D封裝技術本身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突破,比如散熱。
舉例來說就像兩個人在掰手腕,14nm就是一個普通人,而7nm就像一個大力士。同等情況下普通人的一只胳膊肯定是贏不了大力士的一只胳膊的,但是如果普通人用兩只胳膊的話是可以贏大力士的一只胳膊的。這也就是3D堆疊技術的優(yōu)勢所在,3D堆疊技術確實可以提高單個芯片的性能。
但是大力士的另一只胳膊為什么要閑著呢?也就是說如果業(yè)界將來真的把3D堆疊技術研究成熟,14nm工藝會用3D堆疊,憑什么7nm就不用3D堆疊呢?而且從3D NAND的研發(fā)經驗來看,7nm工藝因為其較高的能效比,其堆疊層數會大于14nm工藝的3D堆疊。如果假設14nm能堆疊2層,7nm就能堆疊3層,那到時候7nm芯片和14nm芯片的性能差異就會更大了。
國產芯片技術想要崛起,研究更小尺寸的工藝這事是躲不開的。
- 美科技七巨頭遭特朗普關稅血洗 市值蒸發(fā)14萬億
- 特斯拉市值一夜蒸發(fā)超6400億元,美股科技“七巨頭”陷入調整區(qū)間
- 阿里巴巴于上海新設智信普惠科技公司,布局多領域技術服務
- 馬化騰短暫登頂中國富豪榜,騰訊科技與股價雙輪驅動成關鍵
- 本地生活賽道:2025年紅海變“血?!保脚_競逐白熱化
- 義烏哪吒小商品熱賣:緊跟《哪吒2》熱潮,一天賣幾百套
- 美恢復接收中國包裹,貿易政策突變引發(fā)物流界震蕩
- DeepSeek或再掀波瀾,可能對美股市場造成新一輪打擊
- 谷歌股價暴跌:收入增長放緩,人工智能支出引投資者擔憂
- 華為去年銷售收入超8600億元:ICT基礎設施穩(wěn)健,新業(yè)務快速發(fā)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