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為5nm工藝制程 麒麟9000和蘋果A14優(yōu)劣勢分析

近日,蘋果和華為相繼發(fā)布了基于5納米制程工藝的商用芯片,作為全球首批5nm手機芯片產品,兩者在紙面數據上差距幾何?在最貼近用戶使用場景下,哪款產品表現更好?

紙面數據對比

我們先來看一下兩款產品的具體配置。

麒麟9000是業(yè)界首款5nm SoC,內置巴龍5000調制解調器,產品集成153億個晶體管。

CPU部分,麒麟9000采用八核心設計,包括一個3.13GHz Cortex-A77大核心、三個2.54GHz Cortex-A77中核心、四個2.05GHz Cortex-A55小核心。頻率達到3130兆赫。

GPU部分,麒麟9000集成24核心的Mali-G78。

AI部分,麒麟9000集成兩個大核、一個微內核

蘋果A14采用5nm 工藝,集成118億晶體管。

CPU方面,蘋果A14采用6核心設計,包括兩個3.1 GHz Lightning,4個1.8 GHz Thunder。頻率達到3100兆赫。

GPU部分,蘋果A14集成4核心自研GPU。

AI部分,蘋果A14集成16核NPU,可實現每秒11萬次的神經網絡運算。

總結來看,CPU方面,麒麟9000沒有采用最新的A78架構(可能與制裁有關),在大中小核有一定程度的提頻,配合先進的5nm制程,在官方給出的跑分數據中超越高通865,躍居安卓陣營榜首。GPU方面,華為這次下足了功夫,Mali G78架構下將GPU規(guī)格堆滿,官方宣稱能效比驍龍865+強50%。

蘋果A14麒麟9000集成24核心GPU 跑分數據略低于蘋果A144核心GPU,也從側面說明,蘋果A14內核更少,單核性能更好,這也是目前麒麟9000和A14的最大差距.

此外,A14+外掛高通X55實現了毫米波頻段,麒麟5nmSoC平臺不支持毫米波,毫米波在芯片設計環(huán)節(jié)中的難點可想而知,不清楚華為5nmSoC平臺后期是不是可以開放毫米波功能。

實際體驗對比

去年11月1日,三大運營商正式推出5G商用套餐,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5G時代。截至目前,我國5G基站已達69萬座,終端連接數達1.6億。

在實際的用戶體驗中,手機芯片設計固然重要,但還需要考慮天線設計、天線智能選擇和信道測量,以及基站、現網協(xié)議匹配能力。

TechWeb在同樣位置,同樣運營商(中國移動),同樣套餐(128元暢享套餐,限速500Mbps)的情況下對華為Mate40和蘋果iPhone12進行5G網絡測試,結果顯示,搭載麒麟9000芯片的華為Mate40下載速度輕松達到484Mbps,接近滿速,而iPhone12僅為130Mbps左右,且信號波動較為明顯。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0-11-03
同為5nm工藝制程 麒麟9000和蘋果A14優(yōu)劣勢分析
"/>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