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揭示癌癥患者生物年齡:麻省總醫(yī)院新研究帶來福音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AI)的應用已經深入到醫(yī)療領域的各個方面。最近,一項由麻省總醫(yī)院(MGH)開展的研究在《柳葉刀-數字醫(yī)療》期刊上發(fā)表,該研究通過分析癌癥患者的面部照片,訓練AI系統(tǒng)來預測他們的生物年齡。這一突破性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揭示了生物年齡在個體健康狀況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生物年齡和實際年齡之間的關系。生物年齡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反映了人體各項生理機能的狀態(tài),包括免疫力、代謝能力、細胞活性等。而實際年齡,即出生日期記錄的日期,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時間標記。在某些情況下,生物年齡可能比實際年齡更能反映個體的健康狀況。
MGH的研究團隊發(fā)現,被AI評估為“看起來更年輕”的癌癥患者,在治療后的恢復情況普遍優(yōu)于“看起來更老”的人。這一發(fā)現令人振奮,因為生物年齡與個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有望成為反映一個人對治療的耐受力的新指標。相較于僅參考實際年齡,醫(yī)生借助面部年齡分析技術可作出更科學的治療決策。
研究團隊開發(fā)的機器學習工具FaceAge顯示,癌癥患者的“外貌年齡”平均比實際年齡大五歲。這意味著,面部特征的變化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快地反映出人體的健康狀況。而被系統(tǒng)歸類為“較老”的患者,死亡風險也更高,無論是死于癌癥還是其他原因。這一發(fā)現提醒我們,關注患者的生物年齡對于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舉一個實際案例。Toni Feather是研究團隊的一名患者,她被醫(yī)生告知她的外貌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約十歲。這種“外貌優(yōu)勢”可能意味著身體更具恢復力,使她得以承受高強度的癌癥治療。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生物年齡在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它為我們提供了評估患者耐受力的新視角。
然而,我們也需要認識到這項技術的局限性。首先,FaceAge系統(tǒng)的訓練數據以白人面孔為主,針對不同膚色人群的表現可能存在差異。這意味著在推廣和應用這項技術時,我們需要考慮不同膚色人群的特性和差異。其次,整形、化妝、拍照角度或光線等因素可能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目前尚無定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團隊計劃在技術進一步成熟后申請專利,并考慮將其商業(yè)化,打造適用于臨床的工具。
總的來說,麻省總醫(yī)院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即通過AI揭示癌癥患者的生物年齡。這項技術有望為我們提供更科學、更個體化的治療決策。盡管這項技術還有待完善,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領域的突破將為癌癥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